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与科研 >> 学科规划 >> 正文

纺织服装学院2011-2015学科发展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11 11:00:30

纺织服装学院2011-2015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纺织服装工程学院发展关系重大,它对学术梯队、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推动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2011-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学科点情况

近年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初步形成了纺织新材料与新技术、服饰文化与服装创新、服装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现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方向)、产品设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和纺织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有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卓越计划建设项目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

2.学科队伍建设方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学科的交叉整合,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老中青相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攻坚人才队伍。学术团队共40人,教授3名,副教授17名,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教师6人,硕士18人。校级教学骨干1人,学术骨干3人。

3.科学研究方面:近几年,学科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磷阻燃共聚酯/BaSO4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德州市科技项目“阻燃共聚酯纳米复合材料NPFRP的流变性研究”等项目,发表的“Prepar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hosphorus-containing copolyester nanocomposites with carbon nanotube”、“Study of rheology of flame-retardant copolyester nanocomposites”“Development of Durable Softening and Water-Repellent PP/HDPE Heat-Bondable Composite Fiber”等论文,主要研究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提出了相关材料的加工技术及方法。在纺织材料的改性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特别是运用等离子技术对各种纤维、纱线及其织物的吸湿性、拒水性、染色性、粘接性等改性技术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了多篇SCI收录论文“Wettability and sizing property improvement of raw cotton yarns treated with He/O2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Influence of jet-to-substrate distance on plasma etching of polyamide 6 films with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等。承担了课题研究“服装创意在构建高端高质高效服装产业中的作用”、“新媒体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服装企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CDIO模式下适应区域经济服装人才的培养”、“基于德州特色的原创个性化服饰品牌战略研究”等;发表了论文“原创服饰图案所应带有的民族特色”、“论服饰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玄武岩连续纤维的性能及在复合材料中应用”、“基于CDIO的服装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等;申报相关专利十余项,获得“真维斯杯”、国际羊绒、山东省艺术院校美术大赛等各类服装设计比赛奖项二十余项。

4.人才培养方面:学科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为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不断探索纺织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构建起本科四年一贯制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续三年考研率近4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8%以上。

5.条件建设方面:完善的硬件设施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购置了梳棉机、粗纱机、细纱机、小样经浆联合机、双罗杆挤出机、法国力克裁床及国内外知名CAD软件系统、西服整烫设备等先进的大型仪器,先后建立了新型纺织材料研究所、纺纱实验室、整经浆纱实验室、齐鲁民间服饰博览馆、服装材料研究所、服装CAD/CAM室等17个校内实验室。同时,注重做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现已与德棉股份有限公司、德州恒丰纺织公司、国人西服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兰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一个企业建立了校外纺织服装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在山西太行山,淄博峨庄等区域建立了风景写生基地;在北京青岛建立了固定的市场调研场所。

6.学术交流方面:学科组成员积极参加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研究动向,紧贴国际国内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科研前沿。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1.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没有形成;

2.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与优化,学科点的研究特色不够鲜明,硕士学位授予权未获得;

3.高水平“产学研”项目及科研平台亟待建设;

4.国家级课题没有,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5.在具有影响的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不多。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立足德州,面向全省,服务经济的建设思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学术梯队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科研层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树立争优意识、特色意识,重点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积极发展纺织工程专业,大力扶持服装与服饰设计等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专业,促进科学研究上水平,人才培养上质量。为实现“创建品牌,特色立院”的奋斗目标,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学院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十二五”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学科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在“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具有多学科交叉研究特色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进一步优化服饰文化与服装创新、服装新材料新技术和服装产业经济三个研究方向,建成特色鲜明、社会服务功能和应用研究不断加强,在省内具有领先地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

(二)具体目标

1.人才队伍建设建设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十二五”末,教授职称人员占到10%,博士学位人员占到15%,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2.条件建设

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十二五”末,建设具有适合学科发展需要的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能满足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实图书资料室使藏书达万册,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和服务。

3.科学研究

在服饰文化方面,将深入开展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品牌打造的研究,注重对齐鲁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挖掘利用,以山东区域传统服饰文化优势创建山东特色服饰品牌,。以新型绿色纤维原料研究应用及等离子、共混、复合、纳米分散等改性技术为基础,赋予材料健康舒适、保健卫生、抗菌、防静电、导电、电磁屏蔽、拒水防污等各种功能,从而在生态型功能型服装新材料的研发方面实现突破。

4.学术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到“十二五”末,主办各级学术会议2次以上,选派优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参与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到校讲学。

5.人才培养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将来硕士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编写出版教材或专著2部以上。

6.服务地方

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主动对接地方经济需求,形成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开展科技研发,以项目带动研发,研发促进应用,应用推动产业的研究特色。进一步加大与纺织服装企业间的科技合作,为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四、学科建设措施

1.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全体教工的科研积极性。

2.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营造有利于拔尖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重点扶持在科研中逐步成长起来能独当一面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他们搞好科研工作提供条件。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促使学科内部相互渗透,凝聚和形成新的交叉学科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综合优势和研究特色。

3.经费投入方面,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投入,并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争取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同时抓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4.加强与高校、学术团体以及企业的交流与联系,努力为地方经济服务,积极构筑校企研发平台,面向市场开展科技研发,重视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