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链上携手,共织锦绣画卷 |我院党建赋能纺织产业提档升级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1 22:57:12

在纺织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文化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党委立足专业特色,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党建+纺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实践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 “纺院方案”。

一、政治引领“理经整纬”,构建特色党建新格局

(一)“经纬课堂”深植行业使命

创新打造“经纬课堂”特色学习品牌,将纺织产业政策学习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党员教师赴齐河党员教育体验基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开展“重走纺织红色路”主题党日活动,结合《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以历史文物与政策文件对照讲解的形式,增强教师服务产业升级的使命感。同时,打造“纺织党建云课堂”,通过解读纺织产业政策、直播连线行业先锋、专家大咖等形式,开展线上学习培训。

(二)“双融双促”强基固本

实施党支部“链上建”工程,3个教师党支部均建在教学科研团队上,推行“党建+项目攻关”双目标责任制。如纺织工程党支部联合企业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围绕新型生物基纤维研发,联合兄弟高校、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新型功能生物基纤维与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在纤维素纤维再生、阻燃、及绿色清洁制取等取得了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中心为主体加入山东省现代轻工纺织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服装数智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先后成功获批德州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三)“清廉纺服”文化浸润

创新打造“一针一线守清廉”特色廉政品牌,将廉洁教育融入纺织专业实践。在第二课堂中开设“廉洁文化创意设计”专题,学生通过扎染、刺绣、拼布等工艺创作廉政主题作品;组建一支师生党员团队研究中华传统服装服饰中蕴含的廉洁元素,举办了“经纬廉洁文化展”;在实验室管理中推行“党员耗材管家”制度,由党员教师带头建立绿色科研台账,有效降低了实验室能耗和耗材使用量。

二、队伍建设“捻线聚能”,锻造行业发展生力军

(一)“经纬导师团”双育双长

组建由党员教师、企业高管组成的“经纬导师团”,实行“党建导师+专业导师”双轨制培养。导师团成员联合指导的“高效环保抗菌纺织植物染色”项目,获“挑战杯”省赛银奖,并孵化出1家科技型企业。建立“传帮带”积分制,将指导成果纳入教师考核,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青苗计划”星火燎原

实施学生党员“青苗计划”,设立“纺织创新先锋岗”。2024年,学生牵头研究的植物染色工艺和汉服数字化传承项目获挑战杯省奖,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中文核心学术论文3篇;依托国家纺织面料馆(德州学院分馆),组织纺织知识科普和美育浸润活动,覆盖全市中小学生和市民达3000余人次。

(三)“柔性引才”织就高地

建立“候鸟型”人才引进机制,与行业领军人才建立“云端党支部”,通过线上会议、驻校交流等方式参与学院建设。柔性引进的泰山学者,指导建成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带动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实现提升。

三、产教融合“飞梭织锦”,打造行业创新生态圈

(一)“智慧云链”校企协同

学院党委适应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2023年建成1个省级青创团队和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又新建成1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深度对接德州、泰安、滨州、潍坊等地的纺织产业集群,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推进校企资源多维度横向贯通和纵向融合,形成“党建资源共享”“专业课程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技术平台共享”和“师资团队共享”的“共生共享”新生态。山东省电视台以《校城融合:助推应用型大学建设》对学院服务地方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二)“订单式”人才培育

创新推出“三色培养计划”:红心领航(理想信念)+靛蓝砺技(技能锤炼)+金辉拓新(实践创新)。学院与鲁泰纺织共建的“订单班”,从党建思政、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将纺织工艺、服装设计等专业元素融入具体举措,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交融培养模式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订单班培养的学生获京津冀百强青年服装设计师银奖、米兰设计周三等奖等奖项。

(三)“移动实验室”服务下沉

组建“党员博士服务团”,深入中小纺织企业开展“技术义诊”和“技术培训”。近年来累计服务企业16家,培训技术骨干500余人次。在纺织产业园区建立“党建赋能工作站”,通过“线上问诊+线下指导”模式,有效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四、研创融合“缂丝绘魂”,激活鲁锦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鲁锦学院”经纬筑基

面对鲁锦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优势,成立了“鲁锦班”,建设了“鲁锦展览馆”,以党员骨干为组长组建了4个研发团队,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9家单位成立“鲁锦学院”,培养鲁锦产业技艺传承与活态创新应用型人才。2024年,鲁锦学院正式授牌。2025年,获批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

(二)“非遗工坊”活态传承

依托“鲁锦学院”,建设“经纬非遗创新工坊”,将党建活动与传统纺织技艺传承结合。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成立“非遗活化小组”,对鲁锦传统纹样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鲁锦纹样数字资源库和鲁锦展览馆。开发的新鲁锦纹样已应用于4家企业,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新鲁锦纹样系列面料已推向市场。

(三)“时尚党建”跨界融合

举办“红色基因・时尚表达”主题设计大赛,将党建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家纺产品。其中,党员师生设计的“锦艺新章”等系列服饰,参加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获“新星奖”2奖;参加黄河流域纺织高校文创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相关成果也转化为文创产品,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锦绣天章 物华齐鲁”中国鲁锦文化艺术展上参展。

纺织服装学院党委通过以上创新实践,打造了既有制度硬度又有文化温度的红色矩阵,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纺织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党委‘整经’明方向,支部‘纬编’强根基,党员‘提花’创特色”的创新模式。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创新,将党建工作融入“经编纬织、提花显韵”的纺织智慧,为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撰稿人:赵萌

审稿人: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