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典型带动 >> 正文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张梅

来源:李华君      发布时间:2017-11-09 15:05:29

服务地方,实现校企共赢

 

自1991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至今已经23年了。在这23年的时间里,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适应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及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解决纺织服装行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纺服学院一贯采用的办学模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现实需要。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在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校共荣辱

在校工作期间,始终将政治思想作为搞好教学工作的主旋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 各项政治活动,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信念,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大小事情都从顾全大局出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以雷锋精神为榜样,助人为乐,刻苦钻研业务,工作精益求精。曾经多少次为了纺服学院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骨干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项目建设等省级项目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带领着团队加班工作;为此取得的成绩,使我们忘记了疲劳和辛苦,学校的声誉就是对我工作最好的报答。

二、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与企业密切联系,面掌握纺织服装行业的最新科技动态、新技术研制和新产品生产过程、生产供需和政策法规信息,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汇集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为知识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组织资源,提高了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多年来,建立健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30多个,自纺织和服装系合并以来,每年新增基地平均5个以上,基地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使学生学到了在学校无法学到的许多实践知识,同时为企业输送了质量合格的毕业生。

三、成立企业工作室,为学生培养和企业产品研发搭建平台

通过与富宏服饰有限公司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了富宏服装工作室,今年该工作室已经进入运行阶段,第一个企业工作室的建立,标志着学校为企业的服务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与山东高密大昌纺织有限公司在机织面料的产品研发、企业发展定位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同时实验中心为企业的项目合作在功能纺织品测试和纤维、纱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恒丰纺织、华源纺织提供了支持。

四、建立科学研究基地

这几年与德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建立了合作研究基地,双方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合作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项等具体工作,实现了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同时与德棉股份、瑞博服装有限公司、德州恒丰等企业联合进行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服务地方企业职工教育

应华源纺织和恒丰纺织有限公司的要求,不定时的对其部分职工进行专业讲座和座谈,把专业知识与职工的实践结合起来,使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六、潜心科学研究,不断研发新产品与企业接轨

与纺织有关企业密切合作,积极申请各项科研项目,并获得多项课题立项。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工作,先后与祥鼎毛绒有限公司、新易丰羊绒有限公司、德州质量检验监督局、德州恒丰有限公司、德州华源生态纺织有限公司等进行了项目的多方位合作。联合开发的半精纺花式纱、双彩段彩纱、粗纱赛络新产品、差速纺产品、绿色环保及功能性夏季羊绒面料等分别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为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增强了企业的研发实力,获得了大量高附加值订单。同时带领服务地方科研团队,在染色、纺纱、产品设计等方面对团队年轻老师进行指导,并不定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获取企业难题,组织进行研发。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服务地方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然而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果实。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张梅)